您當前位置:宿遷職社網(wǎng) >> 職教動態(tài) >> 職教風采 >> 瀏覽文章
端午節(jié)里憶屈原: 屈原為何選擇廉潔的一生
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。他本身出身貴族,但是卻有著一顆憂國憂民之心。在貴族們都在為著自己的小利益而沉醉不能自拔的時候,他為何選擇了廉潔的一生?
歷史潮流滾滾向前,蕩滌了泥沙,留下了真金。在短暫而又漫長的人生道路中,人們應該如何選擇?是選擇庸碌無為,還是選擇轟轟烈烈?是選擇清廉一生,還是選擇灼灼而華?是選擇隨波逐流,還是選擇眾醉獨醒?歷史的答卷,雖然很多是再簡單不過的非此即彼的選擇題,卻時刻考驗著人們的智慧和品格。屈原,他傾其一生給出的答卷,雖有遺憾,卻像一盞明燈,照亮了中華兒女前行的道路。
屈原自幼就有獻身道義的遠大理想和嚴格的自我操守。在屈原的詩歌里,他謳歌真善美,鞭笞假惡丑,始終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。“帝高陽之苗裔兮,朕皇考曰伯庸”,他強調了自己高貴的出身;“紛吾既有此內美兮,又重之以修德”,“重仁襲義兮,謹厚以為豐”,他強調了自己的仁義、敦厚的修養(yǎng);“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”、“朕幼清以廉潔兮,身服義而未沬”,他時刻提醒自己要為道義獻身,告誡自己不接受他人的饋贈的錢財禮物,不讓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沾污?!坝嗉茸烫m之九畹兮,又樹蕙之百畝”,他精心培植蘭花、香蕙,將舉賢授能、清正廉潔比喻為高貴的蘭草,他將身上掛滿蘭草,誓與貪官污吏、不廉不潔相隔絕。 “伏清白以死直兮,固前圣之所厚”,“阽余身而危死兮,覽余初其猶未悔”,直到60多歲時,理想破滅,投江而死,他都始終保持著清廉高潔的姿態(tài),為心中的道義獻身而不惜。
順大道,愛祖國,廉潔正直是必選項。屈原是楚國最懂當時大道趨勢的人,他投入畢生的努力力挽狂瀾。在國內提倡變法,反對腐敗的貴族統(tǒng)治;在國際上主張合縱,堅持聯(lián)齊抗秦的外交政策,他希望自己的國家能夠通過改革煥發(fā)生機,統(tǒng)一六國,最少也能夠在與強秦的對抗中生存下來。為此,他堅守原則,堅持清廉正直的秉性,順大道而為,“雖九死其猶未悔”。但是歷史趨勢并沒有向著他希望的方向發(fā)展。改革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,但還是觸痛了楚國貴族。他們?yōu)榱司S護貴族的特權,左右了懷王的言行,使昏憒的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。屈原最終被放逐,被迫脫離了權力的中心。屈原在詩中感嘆黑白顛倒,無人看到自己的廉潔和對國家的忠貞:“世溷濁而不清:蟬翼為重,千鈞為輕;黃鐘毀棄,瓦釜雷鳴;讒人高張,賢士無名。吁嗟默默兮,誰知吾之廉貞!”
顧大局,謀整體,超越私利是必答題。屈原極具大局觀。大局是什么?屈原心中的大局是楚國的存亡。屈原身為貴族,但是沒有從局部利益出發(fā),而是胸懷楚國整體利益,心系全國百姓,超越了狹小的利益格局。而反對屈原改革的代表如楚懷王的寵妃鄭袖、兒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,目光短淺,為了私利卻把國家的長遠利益置之腦后。楚國拋棄了屈原,也拋棄了正確的選擇。屈原選擇了正確,但是,卻不容于自己的陣營,經(jīng)歷了“舉世皆濁我獨清,眾人皆醉我獨醒”的孤獨困苦的心理煎熬。雖然遭受了不公平待遇,但“吾不能變心而從俗兮,固將愁苦而終窮”。
屈原窮其一生保持的牢固的大局意識、高尚的清廉本色、深沉的愛國為民情懷,永遠被世人永遠傳唱。
下一篇::泗陽中專“黨員活動日”活動豐富多彩